永春堂

一举兼得——中国首个健康业规划全球比照

       “未富先老,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浏览国际上有关中国健康医疗方面的评述,常常会读到此类观点。这里隐藏着一个逻辑:在巨大国民人口数量下,天量的健康医疗支出,必将成为中国“难以承受之重”。

       然而,这个逻辑未必成立。中国刚刚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上述挑战和疑虑,展示出新的经济视角,政策空间和可能前景。

       外媒有评:“中国政府明智地认识到,对于国民健康这件大事,必须卸下压力,转为动力,才可持久。”

       这份中国健康服务业的新规划,涉及领域涵盖社会办医、健康养老、健康保险、中医药治疗保健,以及健康体检和全民健康等诸多方面,是在政府主导国民基本医疗保健供给的前提下,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增加配套资源、鼓励社会投资等,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健康需求。

       中国的政策引导思路,结合本国国情,从全球实践中汲取了经验。例如在老人医护保健方面,日本通过引入“护理保险”机制,使国民可以享受到“特别养护老人院”等社会性养老保健服务。在新加坡,除医院和养老院,还存在政府监管、私人运营的社区养老体系,以及上门提供服务的医疗和看护体系。在欧洲的荷兰,鉴于资金、设施和人员方面的瓶颈,政府联合社会搭建多层次养老保健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有海外观察人士指出,在财政托底基本医疗保健的基础上,中国对于健康业的新规划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增加供给,进一步满足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更是把包袱变为财富,促生新的商业机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为推动整体经济转型,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依据。

       从全球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柱,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显示,美国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7%,其他经合组织经济体一般比重在10%左右,而中国该比例仅为5%左右,还有距离。新规划则明确提出了中期目标:到2020年,该产业将基本覆盖生命全周期,其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卫生政策专家郑宗美认为,对于新一届中国政府而言,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要创造更多工作岗位满足需求,将是一大艰巨任务,而医疗保健行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糟糕的医疗保健体系才会拖累经济,而好的体系将使经济和社会财富增值。”这位专家认为,中国在加强医疗保健行业方面正取得巨大进步,正在将其扶持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

       精明的国际产业巨头已经在庞大的中国医疗保健市场上布局。日本《经济学人》杂志曾刊文说:“中国老龄人口已经突破1亿,日本护理服务企业正在相继进入。”文章还说,“相对已经成熟的日本国内护理行业,中国将是新的巨大市场”。

       根据道琼斯公司的《中国风险投资报告》,在今年一季度,医疗保健行业是中国风投市场唯一获得正收益的行业。而在二季度,这一行业的投融资额度也最多,占比达到近四成。

       “对外资而言,这是中国新金矿。”长期关注国内医疗市场的加拿大籍华人投资人弗兰克·武对记者这样表示。他说,考虑到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创新投融资引导形式,积极支持相关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等,中国健康服务产业的民资和外资活跃度将进一步加强。

       全球咨询业巨头波士顿咨询公司今年针对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做过一项专门的投资调查。该机构预测,中国私立医院从现在至2015年的年均患者量增长率将高达32%,这也意味着诊疗人次将大幅增长,其中增量需求将是社会资本办医的主要领域。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勾画的蓝图中,前期将由高端医疗及私立专科连锁引领第一波投资浪潮;在中期,高端医疗与私立专科连锁继续延伸,私立综合医院与公立医院转制将迎来投资的黄金期,医疗产业链出现萌芽;而后期,投资将集中于医院集团和产业链发展。

       “健康产业的加速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很快将替代IT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的判断。从这个更加宏观的全球视角考察,中国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正追随全球经济最新脉动,为自身和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2013/10/17 14:26:16)